青龍嘴小橋全套設計圖.dwg
進入下載頁資料簡介
青龍嘴小橋設計說明
一、概況
青龍嘴小橋位于西部開發省際公路通道重慶至長沙公路水江至界石段A15合同段內,應主線跨越既有河溝的需要而設置,擬定橋梁中心里程為K69+592。橋梁起點樁號為K69+579.0,止于K69+610.0,橋梁全長31.0m。
該橋平面位于半徑R=1300m,LS=260m,偏角α=26º55’42.6”的右偏平曲線的第二緩和曲線段內,橋梁位于超高漸變段。因16.0m橋跨范圍內由曲線引起的最大凹凸值僅2.5cm,所以平面按直線橋設計,兩橋臺平行于跨中(K69+592)的法線方向布置,橋臺側墻尾端偏離路基邊緣最大值為5.3cm,橋臺施工時,側墻順路基邊緣曲線澆筑,橋面曲線由防撞護欄調整。橋跨布置為單孔16.0米簡支結構,在兩橋臺位置設置純橡膠伸縮裝置。橋梁上部構造采用后張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構造為重力式U型橋臺、擴大基礎。
橋梁縱面位于縱坡為1.3%的下坡路段。
橫橋向橋梁按整體式路基26.0m寬設計,在中央分隔帶位置設置2cm的沉降縫將橋梁分為左右兩幅橋。橋梁因處在超高漸變路段,在橋跨范圍內左半幅橋面橫坡由-0.04%漸變到-0.62%,右半幅橋面橫坡恒為2.0%,臺帽橫坡采用橋面橫坡值,通過板塊的左右墊石高度使板塊橫橋向水平錯臺放置在臺帽上,因橋面橫坡不同,相鄰板塊水平錯臺高度(高差突變)也不同,相鄰板塊高差突變由橋面現澆層調整。順橋向因縱坡較小(1.3%),梁板直接擱放在橡膠支座上,由支座自身剪切變形調節縱坡差值;所有支座皆水平放置在支承墊石頂面,支座類型均為GYZ D200×44mm型橡膠圓板支座。
橋梁所在地區工程地質情況詳見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作《道觀小橋工程地質詳細勘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根據《報告》勘探揭示,橋位區內未發現滑坡、泥石流及地下采空區等不良地質現象,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泥巖為橋位區下伏基巖,是橋梁主要的基礎持力層,而覆蓋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Q4el+dl)亞粘土。其中強風化泥巖地基容許承載力建議設計值為0.4MPa。弱風化泥巖地基容許承載力建議設計值為0.8MPa。
設計按照安全、經濟、合理的原則計算選定橋臺基礎基底標高,選擇弱風化泥巖作為橋梁的基礎持力層,基礎置于完整基巖不小于0.5m。施工單位實際施工時應加強基礎驗槽工作,核實現場地質條件以確保結構的安全。
下載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