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山陜會館琉璃照壁構件的保護修復.pdf
進入下載頁資料簡介
“琉璃”一詞,最早見于西漢桓寬的《鹽鐵論》,其中有“琉璃為國之寶”的語句,實際上就是指低溫鉛質綠釉陶器,在當時屬于珍貴而罕見的宮廷寶物。西漢末年王莽墓中,曾出土了翠綠色和金黃色的鉛釉陶器,科學分析表明,這類器物是在黃丹、硝石和石英中加入銅、鐵的金屬氧化物著色燒制而成。經歷了東漢、魏、晉、南北朝的發展,低溫鉛釉陶器的燒制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琉璃制品的釉色品種逐漸增多,使用范圍也從宮廷珍寶走向民間實用。特別是在北魏年間,出現了琉璃瓦(據說是由西域大月氏傳入),昔日的宮廷珍寶開始用于建筑裝飾和防水,這是低溫鉛釉陶器使用歷史性的突破。從此,中國的土木建筑從單調的青磚灰瓦的沉悶中,煥然放射出耀眼的光彩。
下載地址
